(香港文匯網記者劉凝哲 北京報道)7月3日,全球首份基於高質量論文數據系統分析人工智能十年科研演進的報告——《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態勢報告(2015-2024)》,在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發布。報告清晰呈現出中美兩國在AI領域「雙核驅動」的格局,以及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美國AI研究展現出基礎理論扎實、技術創新驅動和均衡發展的特點,在機器學習、智能機器人、專家系統等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領域擁有絕對優勢,研究注重底層突破和技術倫理。中國AI研究呈現出鮮明的應用導向和產業結合緊密的特點,在計算機視覺、知識圖譜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具有相對優勢。

這份報告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與東壁科技數據有限責任公司(東壁科技數據)聯合發布,基於東壁指數(Dongbi Index)評價體系,對2015-2024年間發表的96961篇人工智能領域文獻進行深度分析。

東壁科技數據創始人、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吳登生揭曉了報告核心內容。他提到:「從早期的多元探索,到深度學習的爆發式增長,再到如今的工程化落地與新興方向湧現,這份報告繪製了一幅清晰的AI科研十年『躍遷圖景』。」

報告勾勒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鮮明的階段性特徵,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粗略可分為初始起步期(2015-2016年)、快速發展期(2017-2019年)、成熟高峰期(2020-2023年)、波動調整期(2024年)。

另一方面,從技術演進路徑看,2015年到2017年主要集中在傳統機器學習算法和神經網絡基礎研究方面,2018年到2020年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領域興起,2021年至2023年,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式AI、多模態模型成為研究前沿,再到2024年至2025年,可解釋性AI、自適應學習、多智能體系統等新興方向湧現。

報告清晰呈現出中美兩國在AI領域「雙核驅動」的格局,以及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中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論文數量比美國高40.8%,知識圖譜領域高50.1%,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也略有優勢,」吳登生援引報告數據指出,「這與中國在自動駕駛、互聯網應用、知識管理方面具有龐大市場需求和豐富應用場景密不可分。」

中國企業也在推薦系統、智能金融(如移動支付)、自動駕駛等強應用、強落地的領域表現突出。此外,在智能算法、邊緣計算等新興探索領域,中國雖起步相對較晚,但也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