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28項目「殺入」創科展

◆魏濤(左)與祝宇微展示以氯氧鎂基水泥泡沫製造的注射式骨水泥支架。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魏濤(左)與祝宇微展示以氯氧鎂基水泥泡沫製造的注射式骨水泥支架。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王海嬰(右)與殷捷介紹如何應用深度學習技術,以預測交易信號。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王海嬰(右)與殷捷介紹如何應用深度學習技術,以預測交易信號。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劉達銘(右二)及其研究團隊期望樓宇外牆檢測機械人可減少工人進行高空作業的風險。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劉達銘(右二)及其研究團隊期望樓宇外牆檢測機械人可減少工人進行高空作業的風險。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盼將科研成果轉至社會 推動業界合作創新

  步入第四季香港創科熱潮漸熾,未來一個多月本港將舉行多場大型科技展覽會。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組織28項最新科研項目參展,希望透過將科研成果轉移至社會,並積極向大眾推廣及與業界保持聯繫,從而推動交流合作與創新。◆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下星期起至11月上旬中大將先後參與「國際資訊科技博覽2022」、「創新科技嘉年華2022」及「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2022」等多個展覽,該校昨舉行簡報會,介紹多個項目。

  新水泥支架促進成骨作用

  其中,中大理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化學系教授魏濤與團隊於生物醫學植入物的應用材料領域取得突破,成功利用多級孔徑結構的「氯氧鎂基水泥泡沫(MOCF)」製成新型的骨水泥支架。

  他介紹,為解決現有的鈣基骨水泥有生物降解速度極慢、可能會阻礙骨修復過程等問題,他與團隊遂改以MOCF為材料製造支架,展示優秀的生物吸收動力及生物活性,除可容易應用於手術外,亦在凝固後展現足夠承重能力,並已通過動物實驗證實具有效促進成骨作用。他說:「由於新物料具備更高的生物降解速率及細胞募集能力,於修復及治療骨質疏鬆性骨缺損的臨床效果更為優勝。」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劉達銘團隊研發的「高樓外牆檢測的線控機械人」是參展項目之一,主要利用機械人技術為樓宇進行接觸式外牆檢查,不但能有效減少工人進行高空作業的風險,亦可為業界提供定量和數字化的分析。

  中大統計學系教授王海嬰團隊則開發了一套用於預測交易信號的深度學習模型,能提取有用的交易信號及預測股票價格走向,制定投資組合,其預測的準確性和交易的盈利率表現遠勝傳統模型,有望能為投資者提供更有用的資訊,協助他們作出最佳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