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國家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巡迴宣講在港舉行 逾300港澳校長教師參與 蔡若蓮:加強香港師德師風建設

2025-10-23 04:23:16 香港
●國家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巡迴宣講(港澳站)昨日舉行,賓主主持啟動儀式。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少權 攝

國家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巡迴宣講(港澳站)活動昨日在香港舉行,超過300名港澳校長及教師參與。來自內地不同省市的宣講團成員及香港的教師以「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為題作宣講報告,分享寶貴的育人實踐經驗。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致辭時表示,教師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主席一直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邱梓茵

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教育局積極配合國家強師行動,致力建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通過弘揚敬師愛生的文化,表揚優秀教師;持續優化及開展教師培訓及交流項目,拓展專業視野,提升創新教學能力,大力支持教師及校長提升專業。同時,教育局亦會致力完善教師專業操守把關機制,推動教師把教育專業和個人修養相結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俞偉躍:加強內地與港澳師生交流

國家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機制,大力支持港澳教育發展。近兩年教育部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組織了逾1.2萬名香港校長教師赴內地培訓,把港澳教師納入教育部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支持內地與港澳結成姊妹學校,加強內地與港澳高校師生交流。今年8月,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率團訪問港澳,進一步深化合作,推進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他表示,港澳特區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港澳教育整體水平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當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港澳要建設更具影響力的國際教育中心、創新中心及人才中心,需打造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優秀教師隊伍。對此,他向教育同仁分享三方面體會:一是厚植家國情懷;二是提升育人水平;三是加強交流合作。

宣講會啟動儀式由蔡若蓮、俞偉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四局局長陳偉、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及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阮佩賢一同主持。他們將手放在會場的金紫荊花上,標誌宣講活動在港澳地區正式起航。

宣講團成員包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葉楓、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中心小學正高級教師祝響響、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教師顧亞、渤海船舶職業學院萬榮春教授、湖北省武漢市盲童學校副校長張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榮方教授,以及香港香島中學及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朱國傑。

活動期間,還舉行了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2024—2027)港澳成員工作室授牌儀式和「講述我的育人故事」全國展示活動紀念證書頒發儀式,共有18位名師名校長。

教育家精神宣講分享內容摘錄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青年醫生葉楓,交大醫學教育者王振義的學生:上世紀七十年代,面對半年死亡率超90%的M3型白血病,我的老師王振義帶研究生反覆試驗,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可轉化白血病細胞,後來成果登上國際頂刊。他之後率隊研發「上海方案」,將生存率從10%提至95%以上。他放棄藥物專利,並將上千萬獎金全捐患者與後輩。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中心小學祝響響老師:2014年獨自赴浦江偏遠山區小學任校長,讓學校從全縣薄弱校躍入第一梯隊。十多年來,赴貴州、四川等地支教送教150多次。2021年回到農村小學,成立全縣首個鄉村名師工作室,化身共享教師走遍全縣農村小學,培育鄉村教師。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顧亞老師:我曾是搖滾樂手,現為音樂教師。此前學校僅1名教師、8名學生,校舍簡陋,我通過朋友圈募集物資,讓孩子穿上羽絨服與棉鞋。如今在大眾的幫助下,學校擴建校舍、開辦幼兒園,學生增至117人、教師增至14人。課餘我教孩子彈吉他,2023年帶孩子登央視網絡春晚,助他們見識世界。

渤海船舶職業學院萬榮春教授:2012年,我從上海交大博士畢業,來到遼寧葫蘆島工作。我深耕教學,琢磨課堂管理辦法,引入課堂思政,帶領團隊建科研中心。

香港特區香島中學朱國傑助理校長:疫情上網課時,我親手為每位學生畫肖像畫,拉近與他們的距離。2006年,我接手全校最調皮的中四班級,有學生跌倒無人攙扶,我扶起學生並教導大家關懷的重要。後來我借女兒患心臟滲漏症的經歷教心臟結構,讓學生既懂知識,又體會父母關愛、正視生命。

湖北省武漢市盲童學校張龍副校長:2011年主動申請到盲校任教,費心設計音樂課堂,將遊戲融入教學,還為一心成為按盲人按摩師的學生爭取與法國鋼琴家合奏的機會,助他打開心窗,最終考入大學。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榮方教授:為講好「中國式現代化」,調研200多名學生,發現他們關注的教育公平、就業等問題與之緊密相關。於是推翻原設計,從學生關切點切入,讓課堂貼近生活,課後學生興奮地表示「社會發展有我們的聲音」。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